在朱元璋和明朝政府看来大明宝钞的发行必将促进明朝经济的发展,流通全国,打造出辉煌的盛世。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事与愿违,在明朝之前宋、金、元三代都曾发行过纸币,然而最后三个王朝也都发生了纸币崩溃的现象,但这都是在王朝末年才发生的事情,情有可原。然而明朝从洪武年间开始发行宝钞,到正统年间宝钞彻底不能通行为止,不过短短六十余年,而这段时间还处于明朝早期,在国家稳定强盛的时期,一国的法定货币竟然崩溃,以致退出市场流通,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2.贬值再贬值
宝钞退出流通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短时间内宝钞发生了严重的贬值现象。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在大明宝钞发行一年之后,明朝政府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及实物交易,凡是违法的一律严惩不贷。不久又下令实行“钞钱双轨”的制度,大的交易使用宝钞,而小的交易使用铜钱。之所以出台这么严格的措施,是为了保证宝钞的顺利推行,按照朝廷的设想如此严格的货币制度,必定能保证大明经济运转通畅,然而宝钞发行不到十年,令朱元璋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宝钞开始贬值了,力度还不小。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朱元璋下令停止印制宝钞,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说现在四海升平、经济发达、国库充足,就不用造那么多宝钞了,实际上经济发展如果真这么快,按道理来讲货币应该是不够的,所以不光不能停止印钞,反而还得加大力度印制宝钞,因而朱元璋在说谎,停止印钞的原因绝不是钱够用了,而是钱太多了,已经影响正常生活了。史书记载或许能告诉我们真相,先来看官方,古代官员的俸禄多是发粮食、布匹等实物,但因为宝钞是明朝政府的法定货币,加上明朝初年货物短缺,所以政府规定部分工资用宝钞来抵扣。洪武九年的时候朝廷规定“一石米折合宝钞一贯”,等到了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朝廷的折算标准已经变成了“2.5贯宝钞抵一石米”,不到十年时间宝钞的价值竟然下跌到仅剩原来的40%,而这还只是官方的,要知道朝廷给官员发工资那当然是能少给就少给了,所以政府定的宝钞价值还是偏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