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者凭借文献和考据方面的便利以及对中国文化心理的“天然”理解力,在上述议题方面进行了新的拓展。物理学家何祚庥先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思考了中国古代元气学说与现代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中国古代关于物质结构方面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元气学说方面。“元气”是一种连续形态的物质;元气的聚和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连续和不连续的辩证统一规律。相比较西方自然哲学和物理学而言,“西方古希腊哲学主要发展的是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由原子构成,原子以外都是虚空。中国古代却主要发展的是元气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连续形态物质元气所构成”[8]。“如果说,古希腊的原子论曾经预示着道尔顿原子学说的出现的话,那么元气学说就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9]
学者罗发海、程民治(2006)从多个角度比较了道家思想与现代物理学之间的相似性。如认为道家阴阳相感思想与“费曼图”之间存在相似性。他们依据的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一段话及其蕴含的深意。王夫之说:“盖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体同而用异则相感而动,动而成象则静。”(《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对此,他们认为王夫之实际上描述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动态图景。这个图景与费曼图中所示的两个实粒子之间通过交换虚粒子而实现的电磁作用或强相互作用,以及一个单独实体粒子发射并快速吸收虚粒子的动态模式非常相似。[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