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游于泰山之阴④,卒⑤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⑥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⑦,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⑧。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⑨哉?”(选自《列子·汤问》)注释:①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②善:好。
③洋洋:广大的样子。
④阴:山的北面。
⑤卒:通“猝”,猝然,突然。
⑥援:拿起。
⑦操:曲调。
⑧穷其趣:彻底地理解他的志趣。
⑨吾于何逃声:大意是我演奏的内容怎么也逃不过他的听觉。
140
第五章布衣之交【文意疏通】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自己在登高山,钟子期非常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奏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奏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奏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象的意境,我的琴声如何能逃得过你的听觉?”【义理揭示】本篇叙述了两位相互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且志同道合的人的交往故事。他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用音乐共同演绎了一场“高山流水”般的动人篇章。这则故事启示我们:人与人的交往不在于琴声有多么美好,而在于彼此能否读懂对方内心的所思所想,尊重彼此的内心感受和倾听彼此的声音,这样的交往是最真诚的,也是最崇高的。直到今天,人们还经常用“知音”一词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